Page 129 - 《国际安全研究》2022年第6期
P. 129
2022 年第 6 期
(四)美国生物技术“两用性”安全叙事的特征
建构一套合理的安全叙事,是美国行政部门将生物技术研究纳入其管辖的重
要手段,也是政府把控政策走向的核心工具。通过将生物技术“两用性”安全化,
美国政府将生物技术建构为维系其霸权地位的基础工具。纵观其发展历程,美国
对生物技术“两用性”的安全叙事呈现出以下三个重要特征。
1. 生物技术“两用性”风险被肆意夸大
炭疽恐怖袭击后,恐怖分子掌握生物技术发动袭击的可能性被不断夸大。虽
然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现代生物技术的认知较为模糊,美国军队对生物武器特性
的认识也并不完备, 但美国政府却能言之凿凿地断定新兴生物技术可以被用来
①
研发更难以被探测的生物武器,或被用来开发新型扩散生物毒剂。然而,此后反
恐行动中获得的大量证据表明,恐怖分子并不掌握制造生物武器所需的技术,
②
恐怖组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生物武器“配方”也相当粗糙,不可能造成大规模伤
亡。 由此可见,小布什政府建构的“生物恐怖袭击”安全叙事中,生物技术
③
“两用性”风险其实被“系统性地蓄意夸大”了。 同样,利用基因编辑等新兴生
④
物技术开展“功能获得”型研究的安全风险也被夸大了。美国前国家情报总监詹
姆斯·克拉珀在向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提交的《情报界年度全球威胁评估报告》
(2016年)中断言:基因组编辑已成为全球性危险,这给国家安全和生物技术界带
来了冲击。 基因编辑“两用性”被学界描述为已在业余生物学、生物黑客、社
⑤
区实验室中大规模扩散,并可能在未知全部结果的情况下,永久且不可逆转地改
变人类基因组,干扰生物体信号通路,变异免疫应激反应,甚至威胁物种本身。
⑥
奥巴马在 2017 年离任前,取消了“功能获得”型研究禁令,可见此类风险更大程
① Frank L. Smith III, American Biodefense: How Dangerous Ideas about Biological Weapons
Shape National Security, New York: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, 2014, p. 28.
② Rosenau and William, “Aum Shinrikyo’s Biological Weapons Program: Why Did It Fail?”
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, Vol. 24, No. 4, 2001, pp. 289-301.
③ Gregory D. Koblentz, Living Weapons: Biological Warfar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, New
York: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, 2010, pp. 223-224.
④ Milton Leitenberg, Assessing the Biological Weapons and Bioterrorism Threat, Indiana:
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, 2005, p. 88.
⑤ James R. Clapper, “Statement for the Record Worldwide Threat Assessment of the U.S.
Intelligence Community,” United States Senat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, September 2, 2016,
https://www.dni.gov/files/documents/SASC_Unclassified_2016_ATA_SFR_FINAL.pdf
⑥ Jozef Keulartz and Henk van den Belt, “DIY-Bio-Economic, Epistemological and Ethical
Implications and Ambivalences,” Life Sciences, Society and Policy, Vol. 12, No. 1, 2016.
· 127 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