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82 - 《国际安全研究》2022年第6期
P. 82

“情境—意识—行动”框架下国家安全治理的模型假设


            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维系与塑造的过程中,治理行动主要由各级政府组织与实施,作
            为“根本”的政治安全并无协商、讨论及议价空间,因此社会参与及公众舆论的声
            音比较少见。因而,此时的政府意识与行政范式多呈现为行政主导型。在此观念影

            响下,政府行为具有积极性、主动性特征,在统筹安全与发展议题时往往难舍行政
            本位,在具体事务的治理过程中存在秩序供给或服务供给的序列偏好。因此,在国
            家安全治理体系中,安全目标的选择与追寻是由占主导地位的政府治理网络所决定

            的。在“情境—意识—行动”的结构框架中,安全状态、安全感知与治理能力的互
            动结构,既是理解国家安全的价值维度,也是检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理性依据。
            在行政主导型的政府范式之下,人民安全、政治安全与国家利益的三位一体性存
            在让渡或嵌套于政治安全统摄性的可能性。由此,在治理体系中,三者交互比较

            权衡,基于政治安全的根本性而呈现“安全能力>安全状态”“安全状态>安全感
            知”和“安全能力>安全感知”的分布格局。于是在安全治理体系中也就有了“能
            力>状态>感知”的安全供给的序列偏好。   该秩序供给的主体是政府组织,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
            看之下,这一序列排序貌似与坚持人民安全为宗旨有所出入,其实不然。在总体
            国家安全观的意识体系中,人民安全的宗旨性、政治安全的根本性都遵循着国家
            利益至上的行为准则,三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分裂的。对安全秩序与服务供给次序
            的讨论,并非致力于解构三位一体的安全价值体系,意在洞悉具体安全事务治理

            过程中的行动者理性与行为偏好,以求更有针对性地实现治理观念的转变和公众
            议程的引导,在特定安全议题的治理中不断塑造与培育良性的政治引导力,激励
            组织化合作,约束个体机会主义的投机行为,提升治理的协同性,以缓解安全治

            理情境的总体性压力。
                 在此序列假设下,可以预测国家安全治理在未来选择行动策略时的两大路径:
            一是提升安全治理能力以应对安全状况的复杂性;二是有意识地引导与塑造安全感
            知,避免因感知紊乱诱致治理失序。这一偏好假设也是政府意识在供给侧的表现。

            不同的政府意识及其范式结构,对安全事务的理解与秩序的供给存在显著差异。在
            主导型政府、服务型政府、放任型政府和掠夺型政府的不同范式结构下,治理体系
            对秩序与安全的目标追求存在差异,从而形成不同的行动者意识,在治理方式方法、

            治理模式选择和政策制度安排等方面,自然也就有着显著区别。特别是当前国际政
            治空间收缩、全球经济下行,此时治理体系对政治化与安全化的预期迥异于常态时

                ①  详见杨华锋:《人民安全视角下政府供给范式的服务转型》,《国际安全研究》2019 年第 3
            期,第 33-35 页。

            · 80 ·
   77   78   79   80   81   82   83   84   85   86   87